聘拾荒者收膠樽升級再造 社企一舉兩得
發布時間: 2018/07/13 18:28
最後更新: 2018/07/18 16:34
香港每日棄置超過158噸PET膠樽(即1號膠樽),據環保團體「綠惜地球」最新推算,本港堆填區日增632萬個膠樽,幾乎每人每日丟一個,足以一日內填滿6個標準泳池。
早年從事企業禮品、紡織業的史濟民(Eric),見盡污染、浪費,環保決心日漸紮根,他毅然投入160萬元創立社企V Cycle,聘用拾荒者協助收集10噸PET膠樽,用來製作人造纖維紗綫和布料,再僱用復康人士製作環保袋售賣。
過去十年,Eric見過小工廠胡亂處理污染物,也看過商務禮品被棄如草芥。8年前,Eric深深折服於朋友設計的環保垃圾桶,後自己嘗試開發漂亮實用兼備的綠色精品,當天不自覺植下的環保種子,迅速萌芽紮根,終促成V Cycle去年10月誕生,他定下計劃,今年9月起半年內收集富回收價值的PET膠樽。
製人造纖維紗綫布料
回收10噸大計聽來宏大,但Eric毫不諱言,那僅佔全港堆填區一天接收量的1成,杯水車薪。他更期望能夠告知參與學生、大眾廢膠問題有多嚴峻,從此正確回收塑膠(見表),也促使社會知悉拾荒者苦況,以及他們對本地回收的貢獻。
他原計劃只在灣仔、銅鑼灣回收膠樽,但現已確定擴展至中環、屯門、元朗及西貢多處,甚至有可能落戶九龍,他透露可能獲多家大企業贊助,
沒想過搞咁大,但因為反應好好,好多熱心人。
Eric指,本港估計約有2,800名拾荒者,獨力撑起了本地逾2成廢紙回收,每天卻只能賺取20、30元。按10噸計劃,V Cycle將支付70至100元,冀找來7個拾荒朋友日花少於兩小時,助收集灣仔、銅鑼灣35個地點的膠樽,送到灣仔聖雅各福群會。盡管計劃目的之一是改善拾荒者生計,但Eric和他們的溝通,充滿尊重。
我們要一步一步地接觸他們,關心他們,視他們為朋友般傾偈,破冰。
其他區域的膠樽則由合作夥伴協助收集。
V Cycle將定期運送各區膠樽到上水回收園劉財記清理打碎,轉交內地廠房生產人造纖維紗綫和布料,然後按自家設計師的設計,製成裁片,再由復康人士或單親媽媽縫紉成6萬至7萬個環保袋。
V Cycle明年將藉不同零售店、網上平台作商務禮品出售,料每個售60至逾100元,有信心可獲數百萬元善款,支持關懷拾荒者的小組,
環保袋會以靚、耐用、實用作賣點。
創本地塑膠循環經濟
剛滿42歲的Eric自小負笈英國,大學試過玩樂太多,須半途退學,「無咩人生方向」,但回港後受導師、佛教信仰影響,漸建立貢獻社會的願景,不單做了義工7年,也視提升人際關懷為其社企核心理念,今後將動員改善其他弱勢社群的身心和生計。
他頗輕描淡寫說,跟家人合共投資160萬元的V Cycle會是「終身職業,我覺得好有意義」,一方面他正申請社創基金支援,另方面也致力明年底收支平衡。
他正於美國測試可生物降解的人造纖維,冀跟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,賣環保物料予須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裝品牌。雖然環保纖維比全新布料貴約5至15%,但他看到本地企業已慢慢肯多花點錢,送出綠色商務禮品。
他希望3至5年內能在香港創立可收各類型膠樽的回收園,而且連人造纖維紗綫都在港生產,創造本地塑膠循環經濟。他坦言,膠樽回收面對不少困難,港人始終不肯定膠樽去向,是否送去堆填,
所以V Cycle想給大家信心,膠樽回收之後有出路!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、內容經編輯修改
撰文 : 楊竣全、姚沛鏞 經濟日報記者